潜心耕耘,向阳而行——垦红公司兴农团队青年群像
撰写时间:2024-06-07





广西垦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明阳农场公司食品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的主力军,培养了一支专业精干、能打硬仗的兴农团队。在这一群人里,既有已经为农垦事业奉献十余载青春的“老大哥”,也有刚入职不满一年却为农业产业带来了新活力的“小年轻”;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却有着相同的农业强企目标,始终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以奋斗致青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熠熠生辉,在明阳的土地上绘出了助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浓墨重彩。
“话少老大哥”,深耕明阳沃土
2008年,25岁的黄新光通过统一招聘加入明阳农场,他先后历经机关土地保卫部、各分场、向阳红沃柑示范园等多个基层岗位锻炼,一步步成长为垦红公司副总经理。多年来,领导、同事们对黄新光的一致评价是:话少,却能干。
作为农场公认的“老黄牛”,黄新光大多数时候都在默默做事,即使有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也从来没听到他抱怨过一句。但只要谈论怎么种好地、如何养好果,他就会兴致盎然、滔滔不绝。
2023年,为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农垦各垦区领导嘉宾,在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农垦活动期间充分展示广西农垦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明阳农场公司科学谋划调整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把打造千亩木瓜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原料基地的重任交给了垦红公司。然而,作为广西常见的热带果蔬,垦红公司上下并没有种植木瓜的经验。“有条件也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几经考虑,垦红公司负责人把这个艰巨的重任交到了黄新光的手上。
新项目、新品种,面积大、意义重。黄新光深知眼前的千亩木瓜苗容不得一点闪失。在基地备耕种植期间,每天天还没亮透,他就从家里赶到基地开启一天的巡园和管护,经常忙到天黑也放心不下,不少人都看到过他打着手电筒,在微弱的灯光下一垄垄巡园的身影。
一次,黄新光敏锐地发现工人驾驶拖拉机时行进路线有点偏离,导致开垄不直。他立刻叫停并指出了问题,工人连忙辩解:“是机器问题,偏一点很正常。”
黄新光没有说话,只是招了招手让工人下来,自己麻利地跳上驾驶位,把住方向盘、启动,径直往前开出50米左右停下,动作一气呵成。他重新走到工人身边,指着他刚才犁出的那段笔直的种植垄,耐心地指出了工人操作中的不当之处:“犁不直不是机器的原因,而是需要我们掌控好行进间的微调。”因为,任何微小的偏离都可能导致土地耕作不均匀,进而影响木瓜的生长。
在他的指导下,工人重新调整了拖拉机的驾驶方法,直至完全掌握技巧,确保了木瓜地的耕作质量。
得益于黄新光细致入微地抓好基地生产种植的方方面面,在丰收节农垦活动期间,当领导嘉宾登上观景台,整齐划一、枝繁叶茂果丰的千亩木瓜接受检阅,赢得了广泛赞誉。
如今,在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垦红公司里,42岁的黄新光常常被调侃“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水平线”。是的,他已不再年轻,但他的青春并没有在日复一日的耕作中消逝,而是深深埋在了明阳的每一寸沃土里,随着每一粒种子破土发芽,散发着源源不绝的新活力。
“闷声理工男”,内向不掩锋芒
如果说黄新光是这个兴农团队里的“急先锋”,那先后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杨泽浩则是团队里的“智多星”。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年纪来到垦红公司,同样是团队里“话少但能干”的代表,在校期间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为他扛起垦红公司农业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的重担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垦红公司负责的种植基地数量越来越多、农资出入库频率越来越高,公司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方面的漏洞逐渐凸显:各基地每天的生产工作情况,只是简单地通过微信群上报;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员管理分散,缺少工作总结复盘;农资管理还停留在纸质记录,导致库存使用情况不够直观……当获悉这一系列的问题,农业信息与工程专业出身的杨泽浩立马想到了解决对策——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使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购买专业的系统可是一项比较大的开支,怎么办?
杨泽浩没有“等靠要”,他认真开展调研,了解团队成员们的日常使用需求,梳理工作流程痛点难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自行撰写代码,搭建起了一套垦红公司线上农事管理系统,所有基地的作物采收、生产、病害、农资等情况在这个平台上一目了然,让整个团队在推动科学高效生产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两年前,垦红公司的项目专利还是一穷二白,也是泽浩加入后才从无到有。”垦红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公司缺乏科研项目申报平台和资源,一度让杨泽浩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杨泽浩依然没有“等靠要”。性格内向、不善社交的他开始硬着头皮联系一些科研院校寻求项目合作,许多单位也都以项目不匹配为由婉拒了他的邀请。
尽管争取项目的过程并不尽如人意,但杨泽浩从未气馁,转念竟想出一条新路:“别人不愿意合作,那我们就自己摸索自己干!”他沉下心来,深入研究行业需求,主动对接研究人员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痛点,持续完善和优化项目申报。
在杨泽浩的不懈推动下,垦红公司目前已实施了1项关于辣椒高效绿色栽培的项目,今年还将计划研发番木瓜高产高浆生产的新型专用肥及精准施肥技术、申报新型实用技术专利3项,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明阳特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的新引擎,为助力农垦集团打造全国一流食品企业,赋能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区建设注入了全新加速度。
“倔强小年轻”,辣椒棚里成长
与杨泽浩同为中国农业大学校友,去年刚刚毕业就入职了垦红公司的硕士研究生彭良斌,同样遇到了和人打交道的难题,而这次的对象却是新桥设施农业果蔬种植基地辣椒大棚里的工人阿姨们。
初来乍到,阿姨们并没有把这个新来的学生放在眼里。每当彭良斌试图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经验丰富的阿姨们总是以“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你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懂什么”为由,将他的话淹没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反驳声中。工人阿姨们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种养哲学”,不愿意轻易改变——这让彭良斌很是为难。
还有比这更头疼的,是彭良斌匮乏的实战经验。由于对辣椒管护知识了解不多,且多是停留在书本的条条框框上,缺乏实际的种养经验。为了管好这170亩共43个大棚,彭良斌主动向公司申请把办公室搬到基地里:“我就守在这里了,不信还管不好这个大棚!”
凭着这股子倔强,彭良斌一有空就拿着本子在大棚里转悠,仔细记录着辣椒的生长、虫害、用药情况。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多方查阅文献、积极向技术前辈们讨教、咨询农科院专家和学校老师,甚至牺牲自己的节假日休息时间,自发到南宁周边的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参观学习。
慢慢地,他掌握了辣椒从种、管、收、销的各个环节,并开始着手完善各项基地管理,探索出了不少高产种植、成本压降的好法子,自己也从入职前连大声表达自己想法都会脸红的“小年轻”,蜕变成肤色黝黑、嗓门可以盖过十个阿姨的“小专家”。
今年4月末,农垦集团主要领导到垦红公司调研并举行座谈交流,在聊到设施农业种植时,领导向彭良斌发问:“你敢不敢指挥‘大兵团作战’?”发展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农垦的重大使命。彭良斌深知,要实现领导的期许自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他依然作出了坚定响亮地回答:我相信我能,请领导放心!
“尽责准爸爸”,家业事两肩扛
当决定把青春奉献给农垦事业与脚下的土地时,就注定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幸运的是,一路上总能遇到志同道合的身影。
李胜和彭良斌同期入职垦红公司,进来没多久,部门负责人就被抽调到自治区农业部门挂职锻炼,加之适逢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农垦活动筹备攻坚之际,整个部门只剩下他们“两条友”。鉴于李胜有过一定的工作经历,经过公司领导的深思熟虑,决定让他暂时主持部门工作。
作为公司新人被委以重任,李胜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他既要尽快了解并适应工作节奏,又要抓好丰收节的筹备工作,还要抽出时间处理部门的各类大大小小的事务——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容不得慢慢来!
2023年8月25日晚,当大家正在享受周末的欢乐时光,广西农垦明阳设施农业创新示范基地里依然灯火通明。
刚处理完案头的工作,还来不及吃上一口热饭的李胜正守在基地里,等待当天最后一批植株送抵基地。这些植株是明阳农场公司向广西农科院有关团队引进并即将在基地示范种植的新品种辣椒,也是丰收节活动中观摩项目之一,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影响重大。
好不容易等来植株,已经是深夜时分。基地人手不够,李胜就亲自上阵,挽起袖子和工人们把一株株种苗从转运箱内搬到定植区,并一株一株定植好。全部定植完毕后,认真严谨的李胜又重新检查了定植质量,等到确保一切都没有问题后,才安心地拉下电源,最后一个离开基地。
经历了一天的工作,即使一身疲惫,李胜并没有忘记和怀孕的爱人约定好的事情:第二天陪同她去做产检。
当他连夜赶回市区的家,已是第二天凌晨了。李胜的爱人看着他既心疼又无奈:“你才刚刚入职要好好表现,顾不上我就不用回来了。”李胜却笑着安慰她:“工作和家庭在我心里不是二选一,我有责任尽我所能兼顾好。”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黄新光、杨泽浩、彭良斌、李胜是垦红公司这支兴农团队的先进典型,代表的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垦红青年力量。在助力农垦集团打造全国一流食品企业的征程上,垦红青年们必将传承发扬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在企业发展中闯新路、创新业,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挺膺担当,向阳而行,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永放光芒!
(樊帝宏)